兰州市机构编制网::中共兰州市委编办—电子政务建设
网评写作“掘金”三法
信息来源:市编办电子政务中心 文章作者: 采集时间:2016-07-27

    写网评,文章质量固然是第一位的,但时效性也很重要,通常要紧追新闻走。可如果大家同一时间都来评论同一条新闻,就难免会人云亦云、“千篇一调”。而且,如果写的不赶趟,也就失去了“时评”的价值。笔者是个懒人,写的文章往往滞后于新闻,可是又不想让自己的心血被湮没,所以,就尝试着采用了“掘金”三法。
    一、解读政策捕捉“新提法”
    国家每出台一项重要政策,或者国家领导人每发表一次讲话,往往关乎改善民生、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内涵都十分丰富,不乏精辟的论断和新鲜的“提法”。词语的创新体现思路的创新,每一个新词语、新“提法”都可以作为时评采写的切入点,而这些新提法都可以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来加以阐述,这种做法对网评的时效性要求并不高,因此很适合“懒人”。
    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改革和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其中就有很多不断改进的、递进的“提法”,这些“提法”往往首先出现在国家领导人讲话中,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比如,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不折腾”一词,成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警语,适用范围很广。近三年来,网民围绕这个“不折腾”做的文章很多,持续性很强,涉及的领域很广。因此,写网评如果选准了关键的“新提法”,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拿来做文章,不必急于一时,给足了自己思考的空间,可以让自己的思想更有深度。
    二、评点人物寻找“小故事”
    俗话说,细微之处更见精神。不管是伟大人物的优秀品格,还是反面人物的卑鄙猥琐,往往都是通过具体的小事来展现的。我们所能经历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毕竟不多,而民众当中流传的“小故事”往往更加传神,更能体现“真精神”。网评文章从文体上说属于议论文,所以在写作上也要遵循“大处着眼,小处下笔”的规律,从一句话、一件小事入手,达到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效果。有关的题材,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可以从人物传记和典故故事等“故纸堆”中发掘,也可以从小学课本上寻找,只要你“阅历”足够宽,你会发现,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故事书,有取之不尽的“小故事”,引导你写出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网评。
    在人民网的党史纪念馆里面,有着许多我国国家领导人和开国将领的生平实绩、纪念文章等资料,特别爱从“纪念文章”栏目中寻找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故事。这类文章中的许多小故事之所以得以流传,就是因为在这些故事里面体现着伟大人物的可贵精神,用这些小故事来作“引子”,会增强网评文章的说服力。比如,任弼时的“三怕”、刘伯承不敢“贪天之功”、薛忠勋“比诸葛亮还厉害”等等,故事虽小,但寓意深刻,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三、追踪事件把握“周期律”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网络事件也不例外。写网评的价值在于引导公众关注,使事件朝着有利于稳定民众情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因此,网评的采写也要跟随事件发展的节奏,在遵循事物发展“周期律”的基础上,先行一步、先声夺人。此前,人们已经总结出了应对网络危机的“黄金四小时”法则,这条法则不仅告诉了我们网络事件的发展规律,也指给了我们写作网评文章所应遵循的“周期律”。除此之外,在事件收束阶段和冷却之后,还应有一个审视和反思阶段,还是有文章可做的。
    比如“李刚门事件”,一开始网民铺天盖地的指责李刚的时候,我们写《谁来管管“官二代”》,指出官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当大家都来审视“官二代”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进一步写《“官二代”缺乏管理,官爸爸更该教育》,评点干部要加强子女教育问题;最后事情尘埃落定,我们接着写《李刚门事件,我们被谁忽悠了》,对事件中不冷静的从众行为进行反思。一路采写下来,各个时段都有的写,而且都能被网站论坛采用或者加精。
    写网评,无论是解读政策、评点人物还是追踪事件,也不管是取材于历史典故、身前实事还是网络新闻,都必须坚持用鲜明的观点吸引人,用确凿的事例取信人,用科学的论证影响人。唯有如此,才能发挥网评的舆论引导作用,培养民众理智的看待社会问题、冷静的对待网络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