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机构编制网::中共兰州市委编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兰州市建设工程项目“模块化”审批实现“加速度”
信息来源:市编办机关处 文章作者: 采集时间:2017-05-25

    为解决建设工程项目“办不完的手续、盖不完的章、跑不完的路”问题,聚焦审批中公开不够、协调不力、服务不优和部门壁垒造成的“各扫门前雪”现象,兰州市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服务局)发挥职能叠加优势,印发了《兰州市建设工程项目模块化审批实施办法》,有效推动项目立项、土地利用、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的审批环节进入“快车道”。审批事项由以前的111个减少为48个,压减57%;审批时限由以前的232个工作日压减到72个工作日,减幅达69%。
    一是开设“先修班”,变“钻头觅缝”为“精准辅导”,让项目“轻装”审批。采取“上门对接建库、集中培训查堵、对症下药开方”的办法,最大限度减少审批成本和备件时限。市政务服务中心与发改、经合等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动态更新建设项目审批库,并组织人员上门对接、超前介入,掌握基本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制定审批方案,以服务关口前移排解业主报批“到处乱撞”的困惑;定期组织业务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互动研讨、现场指导、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面对面”、“手把手”辅导,为建设项目审批设路标、拆路障;对特别复杂的重大项目,组织各部门“会诊”,厘清项目审批难点,依法依规开出“靶向治疗”方案。对于确属依法不能审批的“硬伤”项目,向业主说明原因,退出审批程序,避免时间、成本上的浪费。今年以来,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协调解决“肠梗阻”问题350多个,组织培训人员800多人次。
    二是列出“矩方阵”,变“各自为政”为“抱团发力”,让项目“并联”审批。采取“开列清单明要素、组装模块建车间、挂图作业定时限”和“一窗受理、牵头负责、内部联审、流水作业、限时办结”的办法,建立项目立项、土地利用、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模块审批车间,实行前期辅导及准备工作,技术审查、评审及专家会议,部门办理事项流程,同步办理事项流程“四条主线”和项目立项、土地利用、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纵向模块”的“四横五纵”模式,对部门、事项、流程、要件进行矩阵式的最优化排列组合。同时,为优化模块审批流程,兰州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项目投资评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改革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通过运行模块化审批流程,2016年43个省列棚改项目全部提速办结。
    三是联通“信息岛”,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让项目“智能”审批。采取以系统集成驱动力促“网上行权”、以数据共享驱动贯通“信息孤岛”、以用户需求驱动打造“指尖政务”的办法,全面推行权力事项集中进驻、网上审批集中提供、政务信息集中公开,构建以“行政审批数据库、电子监察数据库、智能服务数据库”为基础的“一号一网一窗”审批服务。着力将行政审批系统与各部门审批专网、权力事项库以及电子监察、审批投诉等系统无缝对接,建立建设项目模块化审批数据共享平台和网上行政审批车间,推进网上咨询、网上下载、网上申报、网上办理、网上投诉、网上查询,构建政务服务网和政务服务中心门户网并列运行,查询终端、申报终端、移动终端互融互通的“两网三终端”立体多维服务模式。目前,进驻兰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的所有事项均已纳入智能服务体系,正在向全流程智能办理和全方位智能监管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