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机构编制网::中共兰州市委编办—理论与实践
从机构编制视角回答“为了谁”
信息来源: 文章作者:如皋市编办 采集时间:2014-04-30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扎实深入地开展,这对党员干部来说,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精神洗礼,也是提升党性认识、增强宗旨意识的“必经之路”。要想把这条路走得更好更顺畅,研究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课题,是每个党员干部都要面对的关口。而站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各有差别。作为一名机构编制工作人员,本人结合自身的学习思考和工作实践,试着从机构编制视角来回答“为了谁”。
    推进经济发达镇和南通市级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为了促进发展,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乡镇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经济发达镇和南通市级中心镇,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镇域规模、人口集聚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现有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在此背景下,编办大力推进经济发达镇和南通市级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下放管理权限、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等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增强发展活力,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皋市长江镇是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经过三年多的改革试点,构建了新型基层政府运行机制,尤其创新打造了“三大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行政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此外,改革还推动土地、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进一步向长江镇集聚,为新型城镇化进程和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长江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保持在12%以上。李克强总理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长江镇老百姓日渐鼓起的钱袋就是最好的明证。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为了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当前,一些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在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的基础上,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促进政事分开;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促进事企分开;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不断强化其公益属性,提高公益服务能力,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最终落脚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益服务需求。
    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控机构编制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实现党政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作为纳税人,是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因此,如果机构编制管理出现松懈,导致行政体制机制出现机构臃肿、职能分散、人浮于事、效能低下等问题,最终损害的还是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将“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定为“约法三章”的内容之一。这就要求编办必须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严格按规定设置机构、配备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在核定的编制和领导职数内配备人员,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报告程序,对编制使用计划、领导职数审批、车贴审核等严格把关,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全市行政编制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总额内,事业编制控制在2012年底总量内,实现“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使政府开支更多地向民生倾斜,更好地为民所用。